Thursday, July 21, 2011

素食多角度 Vegetarian meals


Cumin rice



Masala cheese


身邊不少年青朋友都因為環保、尊重動物權利等原因轉了做素食者,還好城中特色素食店越開越多,與他們飯局不愁選擇。

素食也可以fusion,灣仔克街的貴德宮很有心思,將中、日和東南亞烹調手法融會,讓人享受一頓精緻美食。我最喜歡是頭盤,木耳絲、柚子粒、粉皮和青瓜混合,以花生醬和醋等醬汁拌勻,口感清新。甜品是杏仁糊和桂花糕,杏仁糊幼滑,桂花糕晶瑩剔透,入口清甜,坊間不易尋。

轉轉口味的話,印度素食是不二之選。最近去了尖沙咀樂道的Branto,嚐嚐北印旁遮普和南印風味小食。必定要試芒果乳酪特飲(mango lassi),是我喝 過最香濃的。另一推介是瑪莎拉香料蘑菇芝士,橙紅色的瑪莎拉咖哩配口感有點像鹵水豆腐的印度芝士,伴以茴香飯(jeera rice),令我停不了口。

茴香飯用印度米(Basmati Rice)和炒過的茴香煮成,米身較中國和泰國米長,粒粒分明,適合配印度咖哩,絲苗米不夠乾身。印度朋友教了兩招食印度咖哩法寶:伴菜青瓜乳酪(raita)和飯後香料。前者可中和咖哩的辛辣,後者可除去口中的咖哩味。有些印度餐廳會在飯後自動奉上香料,Branto是放在出入口旁的櫃上。

我的心水西式素食是南丫島的書蟲和農舍。兩家的豆腐漢堡從來沒有令我失望,配上有機沙律和厚切薯角,素食也可以很滋味。

蝦多士 Shrimp toast



近日做了一次不太科學的民調,發現30歲以下的朋友,大多沒嚐過蝦多士,他們或許聽過,但不肯定是甚麼模樣、甚麼味道,反而是住在倫敦的英國朋友每次到中國餐館,蝦多士是必點前菜,他們當然不知道,這款多士,是香港早期fusion菜之一。

上周到澳門由歷史古堡改建而成的聖地牙哥酒店,與朋友茶聚,赫然在餐牌發現蝦多士,為了重拾兒時回憶,忍心放棄那處著名的英式下午茶。

小時候,曾吃過不同冰室的蝦多士,記憶中味道一般,但它在我心目中是一道特別小食,代表了悠閒雅緻的生活方式。一塊小小方包,費心思地釀上了蝦之後,落油鑊炸香至金黃一塊,與其他簡樸的冰室食品很不一樣。

  聖地牙哥酒店給這款港產美食定立了新標準,在多士和鳳尾蝦上,再釀上絞蝦肉和冬菇,炸得恰到好處,不油膩。冬菇和蝦肉的鮮味,與多士的質感是絕配,令人欣賞的還有伴碟的青菜和橄欖,更將蝦多士襯托起來,仿似一件藝術品。不似本地某些食肆出品,被形容為「油淋淋,隻蝦要用放大鏡搵」。
  
  聖地牙哥的美景,令人神往。那天是雨後初晴的下午,清風颯颯,餐廳偌大的陽台,只有幾台客人,一片寧謐,只聞鳥語,近望西灣,氣氛優雅。想不到澳門仍有這麼閒適的一隅,洋溢歐陸小鎮的風情,遠離了紙醉金迷,還以為自己回到舊日濠江,一段已成過去但教人憶念的歲月。

濕地公園 Wetland Park, Hong Kong



身邊友人不時會抱怨香港太小,假日除了行商場外沒有地方去。且不說多個交通便利、價廉物美的博物館,天水圍的濕地公園有西鐵和輕鐵接駁,你去過了沒有?

仲夏未至,公園內的荷花已有數朵按捺不住,搶先吐艷。雖然只是零落的兩三朵,已經令我捨不得離去,可以想像盛開時,一定會吸引不少龍友。

天水圍變身為新市鎮前,幸好當局有規劃保留了部分地方作為生態緩解區,彌補因都市化而失去的濕地,共有超過60公頃保護區。後來再將緩解區發展成濕地公園。

昔日的魚塘由小木橋連接起來,讓人可近距離觀察動植物的生態,又不會打擾它們。我喜歡那左搖右擺的木橋,仿似身處小艇,在水中搖曳。

穿插在魚塘之間有不少林蔭小路,完全看不到高樓大厦,渾然忘了是置身於人口超過廿五萬的市鎮。

那裡亦是觀鳥的好地方。我曾跟朋友到過公園對面的尖鼻咀觀鳥,每逢候鳥遷徙季節,毋須望遠鏡也可看到不同品種的雀鳥在覓食。所以公園內有多間觀鳥屋,分別建在泥灘、魚塘和河畔,設有坐地望遠鏡和介紹雀鳥品種的資料,最適合我這類觀鳥新手。不過遷徙季節未到,還是先欣賞荷花吧。

Sunday, June 5, 2011

Summer on Lamma

The view from my balcony


Blue sky and blue sea



It's another island, Cheung Chau, in the distance

Artisan Bread in Five Minutes a Day

June 4 2011@Victoria Park Hong Kong


Friday, May 13, 2011